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企業訪談系列】從5萬起步,用資本與自媒體佈局破億新局,團體服一哥盧柏璋專訪|派熊

【企業訪談系列】從5萬起步,用資本與自媒體佈局破億新局,團體服一哥盧柏璋專訪|派熊

一、前言

當我們談傳產接班,多數人想到的是壓力、傳統、被期待。但這場對談中,我們看到的是翻轉、突破與升維。

盧柏璋,華鳳打版社的第二代,原本只是拿著媽媽給的5萬創業資金與一台打版機器,卻用數位與自媒體走出自己的風格,設定年營業額破億的目標。

徐院長,DFP領袖學苑創辦人,是無數企業家的思維導師。他不僅點燃了盧柏璋的成長,更用資本與國際視角,打開了許多二代的「企業升級之眼」。

這場對談,不只是經驗的分享,而是兩代企業家的思想碰撞與高度合流。

二、企業家介紹

徐壽鴻院長(DFP領袖學苑創辦人

  • 擅長拆解商業模式與資本策略
  • 致力於協助企業從產品思維→品牌思維→資本思維
  • 現正佈局全球併購、生態鏈招商與上市策略

盧柏璋(華鳳打版社二代接班人

  • 9年服飾加工經驗
  • 與許多大公司合作 大金空調、Google、麥當勞
  • 從ToB轉向ToC,導入自媒體與校園合夥人制度
  • 訂立35歲前達成年營業額破億之目標
團體服一哥-盧柏

三、訪談精華

(一)盧柏璋:不是回家接班,而是重新創業

盧柏璋清楚表達,他不是一個傳統的「被指定接班」二代。他學的並非服裝相關,而是食品科,卻在畢業時選擇投入家族企業。

他的初衷是「當老闆」,不是「接下任務」。

這樣的心態讓他從一開始就用創業者的角度看待所有事務——從零建立、自己推廣、重新思考這間工廠未來的樣子。

他並不想單純延續媽媽的成功,而是重新創造屬於自己的華鳳。

(二)徐院長:沒三年業務經驗創業,失敗率高達99%

徐院長提出一個殘酷現實:「創業不是憑熱血,而是憑歷練。」

他引用心理學家趙志光博士的理論指出,沒有經過三年以上業務實戰的創業者,成功率不到0.1%。

因為業務力是對市場、客戶、商業現實最直接的試煉場。

而二代最大的優勢在於,家族企業已經替你「繳了那筆學費」,給你現成的市場、流程與品牌信任,這些是第一代用時間和代價換來的,極其珍貴。

(三)盧柏璋:媽媽只給我5萬和一台機器,剩下自己搞定

他回憶,媽媽給他的創業起手資源只有兩樣:「五萬元和一台打版機器。」沒有安排員工,沒有分配客戶,沒有教他怎麼報價,連辦公桌都得自己找。

他從零開發客戶,從拒絕到成交全靠自己磨練。

他選擇不依靠家族的資源與名號,而是想實驗:我靠自己,到底能不能撐得起來?這份堅持,成為他後續轉型與管理的根基。

(四)徐院長:品牌力是你打開市場的第一把鑰匙

徐院長強調,即使盧柏璋不想倚賴母親名聲,但事實上「品牌力」本身就是一種槓桿資產。

當你對外介紹自己是「華鳳誰誰誰的兒子」,許多業界老前輩就會願意多給一次機會、願意聽你講完一句話。這不是特權,而是品牌長期經營的信任紅利。

他提醒所有二代:「如果家族品牌已經有信用,你要懂得善用,而不是一味想擺脫它。」

(五)盧柏璋:原本家族要傳給弟弟,我是『意外的接班人』

在家庭設定裡,媽媽原本計劃是把華鳳傳給弟弟。從小到大,他都沒被預設為接班人。

他笑說:「我是『自己走進來的』。」而事實上,也正因為沒有包袱,他更能用開放的心態面對經營與轉型。媽媽起初很驚訝,但也因此願意讓他試試。

從不被期待,到慢慢被信任,他用的是一種「先做出結果再贏得話語權」的姿態。

(六)徐院長:二代不能只複製,要有系統與管理思維

院長提醒所有創業者,尤其是傳產二代:如果你只是複製上一代的方式,你最多只能達到他們的高度。「你不是拚0到1的人,你是要從1到100的人,思維就完全不同。」

這意味著,二代要從單兵作戰走向系統作戰,從『手作』走向『制度』。

否則即使你很努力,也可能被卡死在原地。

(七)盧柏璋:媽媽怕我跌倒,不敢放手讓我飛

他與媽媽曾經激烈爭執,媽媽語重心長地說:「你野心不要太大。」那一刻,他理解到,這不是阻止,而是擔心。

他說:「她怕我摔得更重,所以寧願我慢一點、小一點、安全一點。」但他心中清楚:這個時代的變化太快,不拚,才是最大的風險。

他選擇尊重媽媽的經驗,也選擇堅持自己的腳步。

(八)盧柏璋:拍影片經營自媒體,全家看不懂我在幹嘛

他開始錄影片、拍穿搭、發短影音,全家都一頭霧水:「你到底在拍什麼?這樣有收入嗎?」但他知道,這不是流量遊戲,而是「數位接觸點」的戰場。

對一般代工廠來說,客戶來自報價與通路;對他來說,客戶來自點閱、信任與個人影響力。這是一種嶄新的「賣」法,家人雖然不理解,但他用業績證明這是正確的方向。

(九)徐院長:人場貨>貨場人,是自媒體時代最重要邏輯

院長提出自媒體經營的三階邏輯:「先有人設(人)→建立社群或平台(場)→再導入產品(貨)」。

他說,盧柏璋的實踐讓這個理論成為現實。

他從一個代工廠二代,變成一個有風格、有話語權的內容創作者,這是「從幕後走向幕前」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一種資產升級。

(十)盧柏璋:設定35歲前做到年營業額破億

他不是喊夢,而是寫計畫。他把35歲設為營業額破億的里程碑,並且開始設計對應的銷售渠道、組織配置與品牌布局。

他知道,一個人做不了那麼大,他需要系統、需要合夥人、需要全通路。

這不是「做大生意」,而是打造「可被併購的事業模型」。

(十一)徐院長:敢想百萬美金,才有機會整合資源

院長說:「如果你目標是賺500萬,你會自己拼。如果你目標是1億,你就會開始找人合作、找人投資、找人加速。」

也就是說,設定越大的目標,越能激發你的資源整合能力與格局突破力。

目標不是拿來看的,而是用來調整『行動結構』的設計指標。

(十二)盧柏璋:我願意被資本併購,只要經營權還在

盧柏璋坦承,他願意成為被併購的對象,只要「經營權還在手上」。

因為他理解:現在資本思維不是要你消失,而是幫你變強。

他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事業能不能「資本化」──建立清楚的財報、營運邏輯、增長曲線,成為有投資價值的標的。

(十三)徐院長:現代併購是放權,不是奪權

傳統觀念以為「被併購就是賣掉靈魂」,但院長解釋,現代資本運作是「你不准走」。

因為資本買的是你未來的能力與經營價值。

他們會簽留任條款、給股票激勵,就是希望你留下來持續擴大事業。這是對創業者最大的尊重。

(十四)盧柏璋:我用合夥人制度讓每間大學都變成營業據點

他設計出「大學代理人」制度:每校找一位經營者,販售情侶裝、系服、活動服,成為他在校園的分銷通路。這些人不用請進來,是共創關係。

等於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微型經銷體系,成本低、成長快,利潤分潤清楚。

(十五)徐院長:真正的自由,是你可以選擇『不做什麼』

創業看似自由,但其實是更高層次的自律。

院長說:「真正的富有,不是你能做什麼,而是你可以選擇不做什麼。」

當你不再為五斗米折腰、不再為訂單低頭、不再為生存焦慮時,才真正進入『選擇權階級』。

這是資產自由背後的核心精神。

(十六)從服裝工廠到資本場域,這不只是轉型,而是重生

這場對談讓我們看到一個傳產二代,如何從「打版工廠的小老闆」轉變為「有商業願景、有資本結構、有全球市場視野的創業者」。

他與院長的每一句問答,不只是經驗交換,更像是思想升級的交叉點。他們共同相信:

「資源不是問題,想不想才是。不是你做不到,是你根本沒想過自己能做到。」

這不只是盧柏璋的故事,也是每一位正準備翻轉自己人生的人,可以照見的未來藍圖。

四、總結

這場對談的核心價值,不只是看一位二代創業者如何突破,而是看到他在被認同、被限制、被看不懂的過程中,仍選擇站在自己的軌道上。

更重要的是,有一位像徐院長這樣的導師,提供一條條可行的商業升維路線:從家庭工廠自媒體品牌→合夥人系統→被資本放大的企業模型

這是一場「時代思維的對話」,也是一堂關於新時代二代接班人如何蛻變為資本時代企業家的示範課

想知道更多的企業家訪談系列,想翻轉你的企業,請私訊派熊賴=0928021283

商業思維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