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綱
一、前言
在你印象中,美業人是什麼樣子?
是每天忙著接單、做服務、手不停歇的職人?還是一個人包辦行銷、經營社群、苦撐營收的創業者?
今天要介紹的主角Betty,不只顛覆了我們對美業的想像,更以她的經驗,走出了一條讓資本市場主動靠近的創業路線。從一位轉美容科的高中女生,到直銷七年培養商業底層邏輯,再到打造自媒體+穿戴甲品牌+教育系統於一身的事業體——她不是從零到一,而是從亂到穩,從小到大。
這不只是個人的逆襲,更是一場屬於美業人的認知升維。
二、企業家介紹
徐壽鴻院長(DFP領袖學苑創辦人)
- 擅長拆解商業模式與資本策略
- 致力於協助企業從產品思維→品牌思維→資本思維
- 現正佈局全球併購、生態鏈招商與上市策略
陳語晴 美業楊貴妃-Betty
- 全台最好玩穿戴甲、星晴美妍社創辦人
- 美業經歷20年,透過自媒體從傳統美業成功轉型,深耕美業行銷與落地。
Betty 過去是設計師、美容人員,後來進入直銷七年,在一次創業轉型的過程中,從穿戴甲這個看似小眾的品項中,看見一個可以被「複製、放大、併購」的生意模型。她善於運用自媒體短影音帶來流量,用私域社群完成養熟與成交,再透過教育體系訓練下一批創業者與合夥人。
她說:「我想讓更多女生知道,不只是能靠手藝吃飯,更可以靠商業思維翻身。」

三、訪談精華
(一) 她是誰?從學徒到創業女神的逆轉人生
Betty,過去只是個在美髮沙龍裡打掃、洗頭、看人臉色的小助理,沒背景、沒資源,也沒想過「創業」這兩個字有一天會跟她有關。當年她選美容科,其實只是因為「不用念太多書」,卻沒想到這個意外的選擇,成為她人生的起點。
但真正的轉折,是在她接觸直銷那七年。從單純銷售美容品,到開始帶團隊、管理獎金制度、學會溝通與說服,她才第一次覺得:「原來收入,是可以靠系統產生的。」
徐院長回憶第一次見到她:「這女孩看起來細細一隻,但她的思維,早就不是只靠雙手吃飯的樣子了。」他看出 Betty 身上的潛力:「她是少數美業人懂得『組織槓桿』的人。」
(二) 原本只是想避開念書,卻意外選對了一條路
Betty 笑說:「我以前很怕念書,才選美容科,結果一頭栽進學不完的技能、課程、證照,根本是半個大學!」她起初只是為了拿張證照好養活自己,但很快發現——這條路要走得久,光靠手藝是不夠的。
她開始觀察那些賺得多的設計師、美容師,他們不是手最巧,而是客戶最多、轉介紹最多、價格講得最理直氣壯的人。於是她開始學行銷、學說故事、學怎麼經營客戶。
徐院長說:「每個厲害的人生,其實都有一段搞不清楚狀況的起點。她的成長來自於對選擇的承擔,然後不斷升級認知,讓這條路越走越穩。」
(三) 究竟是選項目,還是被項目選中?
對穿戴甲這門生意,Betty 起初也只是「順手開始」,並沒有多深的情感連結。她說:「我只是發現它門檻低、毛利高、又不佔庫存,適合女生創業。」直到後來,她才發現自己不是單純做美甲,而是在打造一個「可以被複製的商業模型」。
她開始設計 SOP、影片話術、客製化流程,讓夥伴可以快速上手,甚至讓不會做美甲的人也能加入銷售行列。這才讓她真正意識到:這不是商品,而是一個「可放大」的事業。
徐院長點評:「一個好的創業項目,關鍵不是你有多愛它,而是它能不能幫別人賺到錢。Betty 的厲害在於,她不只是做產品,而是做平台,做管道,做模型。」
(四) 美業這條路,從一技之長變成一場全面競爭
Betty 很早就意識到,這個行業不再是「會做」就能賺錢的年代。她說:「以前客人只看手藝,現在要看你會不會經營、會不會拍片、會不會說話,甚至會不會剪片。」她發現,競爭早就從「技術」升級到「全方位營運力」。
面對市場變化,Betty 一開始也跟大家一樣焦慮學這麼多,到底哪個才有用?直到她開始經營自媒體、建立社群、設計培訓,她才體會到:「其實這些不是雜,是缺一不可。」
徐院長點出本質:「這就是職人與經營者的差別。前者靠一雙手,後者靠一套系統。你可以手藝再好,但沒曝光、沒轉換、沒團隊,就是一間訪間裡的高手。」而 Betty 正是跨過這道門檻的人。
(五) 為什麼說美業人是最愛學習的一群人?
我們從來不怕學。」Betty 一邊數著自己參加過的課程:美甲、美睫、紋繡、行銷、腳本設計、短影音剪輯、社群經營……她笑說:「要開一間美業店,學的比上班族還多!」
但她也感慨:「問題不是不學,是學了不知道怎麼用在生意上。」她曾經課上了一堆,收入卻沒有提升,直到她開始建立自己的學習地圖,把所學內化成系統,才真的產生結果。
徐院長也觀察到,美業族群是最願意進修的人之一:「但很多人學的是技巧,而不是結構。真正能放大的,是你懂怎麼把學到的東西,變成一套商業邏輯。」
(六) 從設計師到直銷七年,她是怎麼轉出商業腦的?
Betty 的邏輯養成,關鍵來自她曾經待過七年的直銷產業。那段時間,她從「會銷售」慢慢變成「會設計銷售制度」。她說:「我學會了怎麼讓別人也能賺到錢,這不只是帶人,而是設計一個能走得遠的系統。」
她從直銷思維中學到的幾個核心原則倍增、重複、教育、引導後來全都變成她創業的底層邏輯。她知道,如果只是靠自己衝,是跑不遠的;但如果讓別人可以跟你一起跑,那就是事業。
徐院長補充說:「很多人批評直銷,但我常說,那是台灣基層創業者最好的商學院之一。重點不是你做不做直銷,而是你學不學得會它背後的『制度設計』能力。」
(七) 第一個震撼:原來商業不是只靠差價賺錢
Betty 剛創業的時候,和大多數人一樣,腦中只有「成本與售價」兩個數字。她以為創業就是進貨便宜、賣出貴一點,中間就是利潤。直到有一天,她聽到一句話:「真正厲害的商業,不靠利潤賺錢,是靠設計賺錢。」
那一刻她才理解,商業邏輯不是「賣一個東西賺一個錢」,而是「設計一個系統,可以一直自動賺錢」。她開始思考:能不能用穿戴甲這個產品,設計一套讓代理、創業者一起參與、一起獲利的模式?
徐院長點出核心:「利潤結構只是表象,商業設計才是根本。懂模型的人,不是只問『賺多少』,而是問『怎麼讓更多人一起賺』。」
(八) 徐院長:真正的商業邏輯,只有三件事
Betty 常說,改變她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徐院長講的:「商業邏輯就三件事:選對市場、做出模型、整合資源。」
她原本只是個會做內容的創作者,產品只是穿戴甲,後來卻開始發展加盟、合夥人制度、教育系統與私域管理這一切背後,其實就是「模型+資源」。
她開始聚焦在女性創業、低成本創業、想兼顧家庭與事業的族群,設計能快速上手的產品流程,再整合她自己的人脈、社群流量與教學能力,組成一套閉環系統。
徐院長強調:「真正的商業高手,不是什麼都做的人,而是懂得聚焦在『放大最有潛力的元素』的人。Betty 的厲害,就是能從內容切市場,從團隊放模型,從社群養資源。」
(九) 未來商業的三大要素:自媒體、團隊、資本
Betty 常說:「我現在做的事情,不只是賣穿戴甲,而是在做三件事:打造自媒體、建立團隊、設計資本模型。」她把這三件事當成自己的事業底層邏輯。
她知道光靠自己紅,是走不遠的;要紅、要賺、要長久,就得打造團隊。而如果團隊成熟,系統穩定,才能吸引外部資金進來,讓事業進入第二曲線。
她從「一人創業者」變成「團隊領導人」,再慢慢練習「資本溝通者」,每個階段都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自己。
徐院長則總結:「內容是引流、團隊是承接、資本是加速器。誰能把這三件事整合起來,誰就能跨出創業的瓶頸,邁向真正的規模經營。」
(十) 創業不是靠熱血,而是靠心態的穩定
Betty 回憶自己剛創業時,充滿幹勁、熱血沸騰,什麼都想做、誰的建議都想聽。但她很快就發現真正拉開差距的,不是努力,而是「心態的穩定」。
她說:「創業其實是一場情緒管理的馬拉松。今天你可能爆單,明天就遇到退款、差評、現金流卡關,如果你情緒不穩,就會讓一個小問題拖垮整個節奏。」
她開始學會留白,學會拆解問題、設計流程來解決,而不是靠硬撐。她也開始帶領團隊時發現:領導人情緒不穩,整隊就會跟著亂。
徐院長補充:「創業不是拼命,是拼『能不能在風暴中保持清醒』。很多創業者在事業低潮時離場,其實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心態先崩了。」
(十一) 當資本找上門時,你會先興奮,還是先焦慮?
「當我第一次接到資本方打來問要不要談,我第一個反應竟然是……焦慮。」Betty 很誠實地說。
她開始懷疑自己:「我夠格嗎?我值這個估值嗎?如果我談錯了,是不是會毀了這個品牌?」這些自我懷疑讓她失眠好幾晚。
後來,她靜下心來問自己:「他們看上的是什麼?是產品?是流量?還是我這套可複製的系統?」這個提問,反而讓她冷靜下來既然是我的模型被看中,那我就應該強化模型,而不是焦慮自己。
她開始補強財務報表、品牌策略、內部制度,把每個環節都準備好。
徐院長點出:「資本要的不是感覺,而是邏輯。你要的不是配得感,而是數據感。只要你能清楚講出:為何我能賺錢?為何我能擴張?為何我能退出?那你就配談。」
(十二) 那些讓我懷疑自己配得上的成就,其實是努力的證明
Betty 坦白說,當她業績達標、被投資人邀請開會、受邀上台分享時,內心反而常常不安。
「我心裡想:我憑什麼站在這裡?我只是個美業人出身,沒念什麼名校,也沒人脈背景。」這樣的自我懷疑不斷冒出來,讓她一度懷疑自己的價值。
直到有一天她翻出自己過去三年的影片、內容、培訓筆記、成交數據,她才發現這一切不是運氣,是自己一點一滴拼出來的。
徐院長總結:「真正的配得感,是你看得起自己的累積。如果你總覺得自己不夠格,那是因為你還沒學會『量化你的努力』。當數據跟成果擺在面前,你自然抬得起頭。」
(十三) 真正的資本思維,是「敢被看見,也敢被評估」
Betty 說,很多人想接資本,但怕曝光、怕批評、怕沒人買單。「我以前也怕自己不夠漂亮、不夠厲害、不夠會講話。」但後來她明白:「資本市場看的不是完美,而是邏輯。」
她決定讓自己被看見,接受被問、被挑戰,也敢把財報打開給懂行的人看。她說:「你說我品牌 Logo 不夠強?好,我重做。你說我結構不完整?好,我請會計來整理。」
她開始從「怕被看」→「主動讓人看」,從逃避壓力 → 迎戰市場。
徐院長補充:「所謂資本思維,不只是賺錢,是『你敢讓別人對你下注』。這需要的不只是膽量,而是你背後真的有東西可以被評估。能被挑剔,就代表你有市場價值。」
(十四) 成功不是靠一次做對,而是願意不斷修正
Betty 分享過一段話:「每個人都說自己很努力,但差別在於你有沒有持續做『對的事』?」她的穿戴甲一開始也不是現在這套 SOP,而是不斷修、不斷測、不斷調整出來的。
從第一次拍影片,沒人看、沒人留言,到學會開場三秒抓注意;從初期只有一款產品,到後來設計多套風格系列、定價架構;從單打獨鬥,到建團隊、分潤、打造教學影片庫……她說:「這些不是突然變厲害,而是我肯一直修。」
徐院長說:「創業不是一發就中的遊戲,而是一場修正力的比賽。市場每天都在變,你的成功,不是你多聰明,而是你多願意調整。」
(十五) 當資本找上門,我第一反應是焦慮
Betty 很誠實地說:「那天資方問我:你想不想擴大品牌?我嘴巴說想,但心裡超慌。」因為她知道,資本不是慈善,不是感情用事,它是一場商業交換——你要有可說服人的東西。
那晚她失眠,反覆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有清楚的獲利邏輯嗎?
- 我的團隊能放大嗎?
- 我的品牌有退出機會嗎?
她把這三題寫下來,補強。第二週,她主動跟資方提案,說明穿戴甲如何透過自媒體開發流量、如何以課程+加盟提升 、如何透過培訓複製團隊。
徐院長總結:「能接資本的人,不是最會賺錢的,是最懂得規劃未來的。你越能預演資方會問什麼,你就越有主場優勢。」
(十六) 卡關不是因為懶,是你沒有創業地圖
Betty 說她有過一段時間,明明每天都很忙,卻感覺「進度為零」。拍了影片沒成交、辦了活動沒人來、開會像空轉。她後來才意識到,這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根本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直到接觸到紅學院課程,她第一次理解:「創業不是拼體力,而是需要一張地圖。」
她學會把創業過程拆成幾個環節:引流、養熟、成交、升級、裂變。每一步都對應特定工具、流程與數據指標。從那刻起,她不再憑感覺做事,而是像工程師一樣檢查系統。
徐院長點出:「很多人創業像是闖迷宮,走一走就撞牆。但其實創業不是靠感覺,而是靠結構。你要問的是:我現在在哪一段流程?我缺的不是努力,而是『順序』。」
(十七) 全台最好玩穿戴甲,你不是做不到,是目標太小了
Betty 原本設定的目標,是賺回開店裝潢費。她說:「那時候我以為30萬就是天花板了,賺回來我就會很安心。」但她發現,這個小目標反而讓自己常常半途而廢。
直到有次跟徐院長吃飯,院長說:「你不是做不到,是你的目標太小了,根本不值得你拚。」
這句話震撼了她。她開始把目標調高做出一套可以授權的加盟系統、打造一個讓 100 個女生一起創業的團隊、甚至讓資本可以併購她的事業體。
她說:「大目標會讓你焦慮,但也會逼你長出配得上的能力。小目標很安全,但它永遠不會逼出你真正的潛力。」
徐院長總結:「人不是做不到,是願不願意給自己一個需要『進化』才能完成的挑戰。」
(十八) 想清楚再做?錯,是做了才會想清楚!
「我從來沒有哪次是『想清楚才做』的。」Betty 很直白地說,「每次都是做了、撞牆、再想清楚。」
她舉例,最早拍短影片,根本不知道怎麼寫腳本、怎麼抓流量,但就是先拍再說。拍到第 20 支,她才開始知道觀眾愛看什麼;做到第 30 個代理,她才知道 SOP 怎麼設計;賣到第 300 萬營業額,她才開始懂什麼叫「產品結構」。
她說:「如果你一直等想清楚,市場早就變了。你只有一邊做、一邊修、一邊跑,才會知道答案。」
徐院長補充:「做了才有反饋,反饋才有優化。不要問創業者『你怎麼想清楚的?』要問他『你撞過哪些牆』,那才是他清楚的來源。」
(十九) 舒適圈不會讓人成長,逼到極限才知道自己有多強
「我不是什麼天才,只是一直被逼著長大而已。」Betty 說這句話時眼神很穩。她回憶剛創業那段時間,一邊開店、一邊帶小孩、一邊拍影片,還要負責客服、出貨、教學、直播,全都是自己扛。
「有一次我拍片拍到凌晨兩點,隔天七點還要送小孩去上學。當時我真的覺得自己快崩潰了,但也是在那時,我突然發現我好像比我以為的還能撐。」
她說,如果不是那些壓力逼她進步,她可能現在還在原地打轉。
徐院長強調:「每一個有結果的創業者,都是在混亂中升級的。人是需要一點痛,才會真正改變行為。越早離開舒適圈,越早找到自己的韌性。」
(二十) 我以為我懂商業,直到我遇見山頂會的高手
Betty 第一次參加「山頂會」,以為自己已經算有成績、有品牌、有團隊了。結果她才發現,場內的大佬們在談的是「供應鏈佈局、資本操作、海外架構、財報優化」完全不同層級。
她說:「那天有個品牌老闆說,他們是用財務報表來設計行銷策略的,我直接傻眼。原來還可以這樣操作!」
那次經歷讓她重新校準自己想走的路。她說:「我不只是要當美業老闆,我要打造一個能被收購、能上市、能跨國的事業體。」
徐院長說:「山頂會不是聚會,是試煉場。你會看到自己的邊界,也會知道該往哪裡升級。如果你只想開一家店,那你就學技術;但如果你想被收購,你就得開始學會講資本的語言。」
(二一) 打造分潤機制,讓夥伴願意一起拚的合夥人制度
當事業開始擴張,Betty 意識到:「一個人再強也有限,創業做到後期,拚的就是『能不能聚眾之力』。」
她不想只是請員工,而是讓每個人變成事業的「股東」與「戰友」。於是她參考紅學院的制度,設計出層層分潤、目標獎金、權責分明的合夥人制度。從產品開發、培訓設計、社群營運、客戶管理,全都以成果為導向、共享為核心。
她說:「以前夥伴跟著做,是因為信任我;現在是因為這個制度能保障大家共好。」
徐院長提醒:「團隊制度不是請人幫你做事,而是設計一套『大家願意一起打天下』的邏輯。讓夥伴看到未來、有成長、有回報,才是真正的長期動力。」
(二二) 台灣企業做不大的真正原因:老闆太會做了
這句話出自徐院長之口,Betty聽完當場靜默三秒,然後大笑又大悟。
「你看很多美業店老闆,自己技術最好、客服也回最快、行銷還自己寫……但就是沒人接得起來。」Betty 說這不只是效率問題,而是「你太會了,反而沒人敢接手」。
於是她開始逼自己「放手」,把 SOP 拆到每個人都能照做,把經驗變成教材,把她腦中的流程變成公司文件,甚至做成影片模組化。
她說:「我要做的不是我最厲害,而是讓團隊變厲害。」
徐院長補充:「企業能不能擴大,不是看老闆有多強,而是看這套系統能不能『無老闆也能運轉』。系統會被放大,人不會。」
(二三) 線上開發就像種田,要每天澆水才會長訂單
Betty 最初靠短影音經營私域,每天都在創作、互動、優化流程。她說:「有人以為拍影片就會有訂單,但其實,線上開發就像種田不是今天撒種子,明天就能收割。」
她每天固定:早上拍內容、下午回訊息、晚上直播或社群互動。她建立了一條完整流程:
→ 短影音引流
→ 限動與社群陪伴養熟
→ LINE 私域成交轉換
→ 活動設計與回購追蹤
每個步驟都經過測試、記錄、優化,不是靠靈感,而是靠「農夫心態」穩定耕耘。
徐院長說:「線上成交不是快招,是慢活。你種對種子、選對土地、天天照顧,最後才能長出健康的訂單樹。」
四、總結
Betty 的故事,不只是一位美業老闆成功的案例,而是一條從「個人技術者」到「商業系統設計師」、甚至是「資本對象」的進化旅程。
她從一間小店起步,用短影音與私域經營打開流量,用內容力建立信任,打造出 3 年 3000 萬營業額的成績,並透過課程授權、合夥制度與數據系統,讓品牌具備了被併購的條件。
她的每一次卡關、每一次焦慮、每一次自我懷疑,都是許多創業者正在經歷的真實縮影。她選擇的不只是撐下去,而是每一次都「升級再出發」。
徐院長常說:「創業從來不是一個人的遊戲,而是一場思維、制度與團隊的整合戰。」
而 Betty 正是那個,把技術變成品牌、把品牌變成系統、再把系統推向資本市場的範例之一。
這不是幸運,而是一場被設計過的結果。
而這套方法與心法,正在幫助更多女性創業者,走上從副業變品牌、從小眾走向舞台的道路。
如果你已經有答案,那麼,下一步就是用對工具、連對人、選對戰法。
想知道更多的企業家訪談系列,想翻轉你的企業,請私訊派熊賴=0928021283
